杏林风范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杏林风范 / 杏林风范

【我们兰大人】防艾教育的艺术:只有去靠近才能真正的理解——专访首届“萃英好老师”获得者罗小峰

发布时间:2024-05-21 15:54:00    阅读量:26


原创·首发·独家

已近午夜,杏林楼的一盏灯悄然熄灭。在杏林楼616号这间“秘密花园”里,一位学生刚刚解开了自己的心结。616号,是罗小峰的办公室,这样的谈心活动,早已成为罗小峰教学生涯中的家常便饭。

2017年,是罗小峰与兰州大学结缘的第十八年,他得偿所愿扎根在了“萃英山下”,正式成为兰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一名老师。如今,罗小峰作为硕士研究生导师,门下现有研究生7名;同时,他还担任公共卫生学院2021级预防医学1班班主任,所带班级也在2021年获评兰州大学“十佳班级”称号。


“做调查研究,我向来是‘实践派’”

因为想留在讲台上,罗小峰在半工半读的情况下取得硕士学位后,又于2010年前往复旦大学继续深造。2012年,在导师何纳教授的牵线下,罗小峰来到了位于祖国西南边陲的广宋村,完成他的博士课题———“德宏州饮酒与艾滋病的流行病学调查”。

广宋村毗邻毒源地“金三角”,曾是毒品和艾滋病的重灾区。初来乍到之时,面对艾滋病人,即便明确知道传播途径,罗小峰还是难逃发怵的心理。“我和感染者第一次一起吃饭时,只吃了一碗白米饭。”在与感染者共进餐的过程中,罗小峰的视线从未离开过感染者的筷子。然而,他反常的举动为其后续的调查招致了阻碍。

意识到这样下去不是办法,罗小峰开始努力做心理建设。同时,被罗小峰称为“第二导师”的广宋村村医尹祖鸾与感染者相处时落落大方的态度,以及她对于公共卫生事业的热爱和执着,也引导着罗小峰逐渐摆脱了畏惧心理。

“在调查过程中遇到抵触是难免的,有拎起铁锨冲我们来的,也有放狗出来咬我们的。”回忆起这些日子,罗小峰说靠的就是“坚持”。直到和艾滋病感染者吃在一起、喝在一起,真正融入艾滋病人的生活之后,罗小峰才看见了那些不为人知的角落。

“可能大家以为,沾染毒品的人要么是好奇要么是不学好,但在这个村里,有些村民是很淳朴的。”据罗小峰介绍,这些村民对毒品认知不够,只因毒品价格高昂,就将其当作是“好东西”,有人来家里做客时便拿出来招待客人。曾有小学老师因为在调解邻里矛盾后接受了主人家的“招待”而沾染上了毒品。

“很多事情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样。”这段经历,让罗小峰意识到流行病学研究中“现场”的重要性,他也因此成为了坚定的“实践派”。

“我能够以平和的心态与他们相处”

2022年,时隔十年,罗小峰再次回到了广宋村。

想起此前未能和一位调查对象合影留念,他便向村医尹祖鸾提出了自己的诉求,希望她以“线人”的身份与该调查对象进行沟通。果如所料,调查对象拒绝了罗小峰的合影请求。“这一下就激起了我的斗志。”罗小峰并没有因为调查对象的拒绝就放弃,“我们做艾滋病研究的,脸皮都很厚的!”

罗小峰直接冲到了调查对象面前,“你还认不认识我?你为啥不跟我照相?你给我说个合理的理由。”趁对方还没有反应过来之时,罗小峰就用机关枪一般的一串提问将对方打了个措手不及。调查对象还呆愣在原地时,罗小峰又再次提出了合照请求:“现在你必须站起来跟我照相,马上照。”对方见罗小峰毫不见外的样子,最终笑着同意了罗小峰合照的理由。

不同于一般人对待艾滋病感染者小心翼翼的态度,罗小峰选择了这样一种更为“简单粗暴”的方式。“和感染者打成一片之后,他才不会感觉到被区别对待。”罗小峰解释道。

与不同类型的调查对象相处得多了,罗小峰的心态愈加平和,也更懂得如何正确地、客观地看待那些不被常人所接受的人与事。他慢慢将目光聚焦在了性少数群体上,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关注他们的同伴压力,因为互相信任,把罗小峰作为“知心朋友”前来倾诉的学生越来越多。

倾诉的“信箱”打开了,自然有递进来的“信”。在做LGB(同性恋)人群中非吸烟大学生的二手烟暴露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时,即便同性恋者并不愿意表露自己的身份,但罗小峰及其研究生依旧靠滚雪球的方式在全国范围内收获了1800余份问卷。

“我可能戳中了他们内心中柔软的地方,他们会觉得我是站在他们的角度上去思考问题的,所以配合度还都比较高。”罗小峰笑着说。

“认真听课比考试成绩更为重要”

曾经与艾滋病感染者的朝夕相处,使得罗小峰对他们的习惯特点了如指掌。这成为了《大学生的性与“艾”》课程设计的主要体系。

罗小峰的公共课程《大学生的性与“艾”》起初并不如现在这样热门,即便有口碑做支撑,选课人数也相对有限。回忆起课程的建设,罗小峰感慨地说:“是学生,给了我很多的灵感。”

转折点,是学生在课堂上的一句话:“老师,你这个课程的名称极具欺骗性,《大学生健康教育》一听就是个养生课程。”学生们认为,“大学生健康教育”这个课程名称并没有充分地体现他课程中的内容。

当机立断,罗小峰与学生们探讨起了课程的新名称。征求了学生们的意见后,罗小峰灵机一动,将课程名称确定为《大学生的性与“艾”》,“艾”即艾滋病的“艾”。这一名称,能让学生在选课时就对的课程内容一目了然。自课程名称修改以来,选课量变得供不应求:容纳量为120人的课程,选课人数曾一度超过700人。

罗小峰将与学生沟通过程中的新发现与新感悟不断地补充进课程内容,使得课程体系变得更加完善。


《大学生的性与“艾”》课堂上,前来蹭课的学生占满过道

在罗小峰看来,艾滋病不仅仅是一个生物学的问题,更是社会学中的社会行为问题。因此在设计课程时,他抛弃了常规的内容,如发病原因、感染途径、临床表现等,转而以专题的形式去授课,如毒品与艾滋病、性少数群体与艾滋病等等。

罗小峰这样设计课程的目的,是尽量能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联系起来。“这门课程,重要的是过程,所以选了这门课就一定要来听。”罗小峰十分注重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一旦课堂上有学生低头玩手机,他便会敲桌子以示警告。

“听了我的课后能掌握一项技能,远比答张卷纸更为重要。”注重实践的罗小峰,对学生也抱有同样的期待。

“我们要有正确的三观与防范意识”

“性骚扰的本质,是对一个人的侵犯。”课堂上,当学生们选择了错误的选项时,罗小峰总是能对某一行为背后的逻辑进行深入剖析,从而及时矫正学生的错误观念。“我经常跟学生说,我们的三观要正确。”在他看来,随着社会观念的开放,大学生群体中“谈性色变”的情况已少有出现,取而代之的则是“性庸俗化”,这导致很多大学生在面对“性”时缺乏足够的敬畏心。

防范意识,同样也是罗小峰在课堂上反复强调的点。“发生性行为时一定要做好保护措施,这为的是自己而非他人。”他反对学生因好奇心和一时的冲动而给自己带来难以承担的后果,“性由心生,更为重要的是它的社会属性和心理感受,而非动物属性。”

若有人真的因为发生高危行为而感染了艾滋病,罗小峰则会第一时间伸出援手,做好转介工作。“我会先把学生安抚下来,然后告诉他们去哪里,去找谁,挂什么号。”在罗小峰的引导下,曾有一位不幸感染了艾滋病毒的学生在十二个小时之内就吃到了阻断药。

每份课件的第一页右下角,都放着罗小峰的工作微信号与电话号码,“如果学生有需求,就可以在第一时间联系到专业人士,接受专业服务。”这是罗小峰的一点巧思。一传十十传百,来找罗小峰寻求帮助的学生渐渐不再仅仅局限于校内,也有省内其他高校的学生“闻名而来”。无论是否是本校的学生,罗小峰都一视同仁,一次又一次无偿伸出援手,“动力来源于我对学生的喜爱和对专业的忠诚吧,帮助学生能让我的内心变得更加踏实和富足。”“和学生以心换心,这种方式比较好”

罗小峰既是本科生班主任,也是研究生导师,身兼数职并没有让他分身乏术。不管教导哪个阶段的学生,罗小峰的教导方法都离不开“真实”与“努力”,即想什么就说什么,努力将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

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罗小峰十分注重诚实与信任。比起隔着手机屏幕,他更喜欢与学生线下“面对面”交谈。“我可以通过去观察对方的神情来看他有没有跟我讲实话。”这是罗小峰在长年累月的调查与实践中积累的经验。他习惯从学生感兴趣的点切入,找到共同话题后方可打开学生的话匣子。

“和学生们以心换心的沟通比较好”

罗小峰认为,在互相理解的基础上再辅以一些玩笑话,这种沟通方式更容易被学生接受。交流多了,对学生的了解也就深入了,抓主要矛盾时就会抓得更加准确。

面对不讲实情的学生,罗小峰总是能够一眼看穿,“如果你跟我不讲实话的话,就没必要彼此耽误时间了。”他希望,来找他谈心的学生能够信任他,愿意敞开心扉去讲自己遇到的困境,这样他也能够以更高的效率提供指引和帮助。

而在带领学生做科研时,罗小峰继承了其导师何纳教授的教学理念,“何老师就像如来佛祖一样,我们逃不出他的手掌心,但也有足够的施展空间。”他笑着回忆道。“我不喜欢‘框’学生。”如何纳教授带他时一样,他也习惯只给学生提供一个大方向,更细节的东西则由学生自己思考得出。

除公共卫生学院的学生,罗小峰也很欢迎其他学院的同学来找他做指导老师。“如果学生对我的方向感兴趣,我愿意出谋划策。”2021年,外国语学院的刘宗豪在上完《大学生的性与“艾”》这门课程后,被罗小峰的幽默风趣所吸引,便请求罗小峰作为他暑期社会实践项目的指导老师。

在罗小峰的指导下,刘宗豪负责的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兰州大学赴天津市河东区以环境共治视角对垃圾分类宣传现状调研暑期社会实践团”拿下了2021年兰州大学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优秀宣传团队等多个荣誉称号,并被评为“2021年甘肃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品牌项目”,而罗小峰本人也获得了“优秀指导教师”的称号。“我自认为我已经做到了‘天花板’的水平。”罗小峰骄傲地说。

至于学生走出校园后的人生规划,罗小峰并不会过多干涉:“我更多是与学生商量,给他们一些建议,毕竟很多路都是未知的。”他更想学生们在自己做出选择的同时,能承担起这一选择带来的结果。

“看到学生们困惑的问题被一一解答后脸上绽放的笃定和自信,就觉得自己的价值有所体现。”罗小峰正式成为老师的七年来,将从学术研究到健康生活所需的各项技能悉数传授给学生。他仍站在三尺讲台,学生们则在他的指引下,立足生根于更广阔的世界。

《兰州大学报》1099期02版